
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通讯员 房欣第 摄影报道
仲夏时节,芝罘湾畔,阵阵海风吹拂而来的,不仅有凉爽,还有热闹的施工氛围:两万吨泰山吊巍然屹立,油气生产平台在场地中忙碌的建造,一艘海上风电安装船即将试航……这些“钢铁巨物”不仅承载着开发深海能源的使命,更是烟台海洋工程产业链协同奋进的结晶。从图纸到深海,中集来福士以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生态,将烟台海工的烙印深刻于全球高端版图,彰显着向海图强的铿锵步伐。
没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,产业链就是无根之木。烟台中集来福士深谙此理。作为烟台海洋工程产业链链主企业,同时也是国家工信部重点支持的五大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之一,烟台中集来福士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优势,围绕烟台乃至山东整个海洋工程产业链积极开展建设,同时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更好发展。
今年年初,由中集来福士为华夏金租建造的“华夏鸿鹄01”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在烟台交付,其国产核心设备应用率高达95%,一大批配套企业随之壮大,实现了技术能级与市场地位的同步跃升。目前中集来福士六条产业链在近10年中不断拓展。“我们分门别类地开展产业链建设,包括海工领域、渔业领域、清洁能源领域等。”中集来福士相关负责人介绍。特别是在渔业领域,他们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。联合当地渔民、海产品销售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,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牧场产业链。通过统一提供鱼苗、饲料、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服务,不仅帮助渔民实现了增收致富,还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和共赢发展。此外,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,共同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保护、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,为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浩瀚海洋蕴藏无限机遇。如何抢抓机遇,逐梦未来?烟台中集来福士给出的答案是创新。
站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向海远眺,有一个看起来像漂浮小岛的装备,就是半潜式海上光伏发电平台,它超过了4个篮球场大小,每小时最多发电400度。这是我国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。自此,海上光伏产业有了“试验场”。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海上光伏领域,是烟台中集来福士激发海洋工程产业链创新活力的勇敢尝试。事实证明,这一创新举措正为烟台中集来福士带来更多收获。中集来福士开发的“海洋绿色能源综合应用场景”,为海洋绿色能源多元化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。
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如今,出自中集来福士之手的海工产品,已成功走向北美、南美、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得到国际主流市场的高度认可,这离不开中集来福士精心谋划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。从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“蓝鲸系列”,到亚洲最大的滚装运输船,一个又一个“大国重器”的诞生,让中集来福士不断亮相于世界舞台。从全球最大深水养殖工船“JOSTEINALBERT”,到海洋牧场综合体“耕海1号”在莱山区渔人码头海区营业,中集来福士不断加快创新步伐,推动“油转渔”“油转游”进程。
独行快,众行远。近年来,中集来福士以开放姿态搭建平台,成为聚合海工力量的磁石。去年,在山东省政府大力推动下,汇聚全省海工顶尖力量的山东省大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正式成立。中集来福士凭借其领先的研发实力、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,被推选为首届联盟理事长单位。这不仅是荣誉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联盟的成立,标志着山东海工产业进入了一个以制度性协同、系统性创新、集群式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。
当海风再次拂过中集来福士建造基地中林立的钢铁臂膀,这里孕育的不仅是驶向深海的国之重器,更是烟台制造向产业链高端坚定攀升的缩影。从单一制造到全链协同,从技术跟跑到标准输出,中集来福士的实践印证了一条真理:产业链的深度与韧性,决定了品牌的高度与远度。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,中集来福士正以链聚能,向海而兴,持续书写着新时代的蓝色传奇。